环境监测借力“互联网+”多面推进绿色生态

2016/1/29 9:30:41

      如今,随着“互联网+”浪潮的掀起,各行业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利用好这一现代化工具。作为时下焦点所在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又将如何与“互联网+”相融合?

      日前,国家发改委印发《“互联网+”绿色生态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在加强资源环境动态监测、大力发展智慧环保、完善废旧资源回收利用和在线交易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及具体任务。

      继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后,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并提出了包括创业创新、现代农业和智慧能源等在内的11项重点行动。而生态绿色是11个重点行动中最先下发实施方案的领域,对此业内人士指出,这显示出国家推动“互联网+绿色生态”的决心。同时,借力“互联网+”无疑也是我国生态环保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有效方式之一。

      监测数据进一步完善

      对于如何具体行动,《实施方案》首先明确要加强资源环境动态监测。据了解,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正迅速发展。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在约7000个重点排污单位安装了污染源监测自动设备,并着手开展国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三级污染源监测中心建设联网工作。从2009年开始,江苏、成都、山西等地纷纷搭建省级环保物联网,实现资源环境的实时监测。

      据媒体报道,2015年,我国不断强化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空气质量、水质、土壤环境监测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1436个监测点位全部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31个省(区、市)全部完成省级空气质量监测预警系统建设,32个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全部完成市级空气质量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但是,专家指出,数据不全面、大多数据库成为孤岛、公众获得数据难度大、数据库资源的二次开发和信息服务不够等仍是我国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